全部分类
手机OILUP

扫一扫

下载OILUP APP

扫一扫

打开微信小程序

快速发布
发设备
发需求
发文章
首页- 文章详情

开放搞科研 聚智解难题

OILUP
发布时间:2023-09-08 17:09:44

      TEL200摄氏度高温MWD、微纳米强封堵钻井液等钻完井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被甲方单位评为钻井液与定向技术服务“双优”工程。气层保护固井工艺新技术——封隔分级顶部注水泥工艺首次在普光3021-5井应用成功,相对原有工艺节省钻井周期5天。这是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坚持“开放办院、开放搞科研”,推进产研用一体化协同,加快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今年以来,工程院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3项。其中,发明专利“耐盐高温/超高密度钻井液及制备方法”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搭建平台,聚智解科研难题

      8月3日,围绕复杂岩性力学特性测试方法、地应力准确求取及裂缝复杂程度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工程院与勘探分公司物探院的专家开展技术探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案。随着向万米深层挺进,油气开采对钻井工艺、钻井液、仪器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碳酸盐岩、致密砂岩、页岩等油气藏开发难题,向工程技术创新提出挑战。面对挑战,工程院坚持广泛开展“内部合作、中中合作、中外合作”,探索构建了高水平工程技术创新联合体,通过建立实验室联合体和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实现了各科研主体实验平台、创新平台、科研成果的共享,通过资源成果共享、产研用联动,全力提升科技效能。今年,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成立联合研究中心,与石化机械等5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加快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

技术共享,向科研难题发力

      “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开拓了科研人员的视野,促进了院所协同发展,推动了研发进程。”勘探分公司物探院院长王威在交流时表示。页岩油气立体开发是工程技术攻关重点之一。实验室共享后,工程院派出3名科研人员长期驻扎勘探分公司物探院,与相关研究室协同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实验室共用、成果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快速推动了科研进程。目前,他们已完成复兴地区一些构造和属性建模及初步的裂缝建模等工作。强强联合,推行产研用一体化协同,成为工程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提高科研创新效率,工程院建立人才***、挂职、交流机制,打破学科壁垒,组织不同专业、领域、层次的科研人员开展常态化技术交流,通过跨专业、跨领域交流和互动,实现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创新。产研用深度融合,让科研更接地气。工程院形成页岩油工程技术模板、特深层二期万米井工程地质因素预测和分段酸压改造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深地工程”、页岩油气、示范井工程高效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研用结合,持续拓宽转化路径

      多方合作交流推动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现场的转化速度。近日,工程院应用精细控压钻井技术,助力胜利牛页1-3-504HF井钻井周期缩短10天;与西北油田联合制定的顺北10X井“完井测试+酸压投产一体化”方案,实现了段内储集体最大动用,测试日产油气60万立方米。这些成果得益于工程院聚焦油田需求、强化“科研技术攻关+靠前服务”。工程院积极回应油田技术需求,强化科研技术服务支持。围绕碳酸盐岩、致密砂岩、页岩等不同类型油气藏现场技术难题,该院提出“大专家支持”“大工区共赢”的理念,推行“现场驻井+远程决策”联动的靠前服务工作模式,把工程科研攻关搬到了“示范井工程”、页岩油等重点施工现场。专家到油田生产现场同甲方、施工方一起探讨难题,提出技术优化决策,变后方指导为前方支持,科研服务支撑效果凸显,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向现场转化。上半年,工程院共投入支持人员784人次,完成重点井地质论证及方案审查91次,技术支持服务287井次,助推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今年,工程院研发的高温高压裸眼分段酸压工具在“深地工程”成功应用9套,应用成功率100%;优势产品内部互供取得突破,5项油田化学产品、3项PGA可降解系列产品新入选集团公司优势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目前已在24口井应用。


本文来源 网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OILUP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我们

电话:86-010-68991701

邮箱:sales@regiglobal.com

友情链接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下载App
微信小程序
关注公众号
版权所有© 2017-2023 OILUP.com 保留所有权利 津ICP备17003688号-5